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迁西景忠山 京东名岫

迁西景忠山 京东名岫

关键词:迁西景忠山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迁西景忠山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qianx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922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    景忠山旅游区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境内,为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。距北京180公里,天津195公里,承德130公里,秦皇岛160公里。三抚、邦宽叉道口南6公里处,交通便利。据县志记载,此山旧有二名,南曰明山,北曰阴山。明天顺年间,蓟镇总兵府移驻三屯营时,曾按前朱雀、后玄武、左青龙、右白虎的分法,给此山改名为朱雀山。后因山中建有“三忠祠”,人们取景仰忠义之意,又将此山更名为“景忠山”。景忠山以其鬼斧神工,秀美雄奇的自然景观;以其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的佛道文化;以其匠心独具、蔚为壮观的人文建筑而被称为“天下名山”。景忠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河北省旅游定点单位,国家“三A”旅游景点。
  景忠山海拔只有610米,但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。景忠山始有庙宇建筑可上溯到宋代。明朝初年,此山增建“三忠祠”,祠内塑有诸葛亮、岳飞、文天祥三位爱国忠臣。明嘉靖三年,蓟镇总兵马永又于“三忠祠东侧建碧霞宫、奉元君像。之后,曾在景忠山脚下镇守16年之久的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缮。从此,景忠山的香火日益兴盛。清朝初期,顺治和康熙皇帝对景忠山格外垂青,他们曾六次登临景忠山,不仅拨给大量田产帑银,修复山上山下庙宇建筑,而且御赐一尊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及《大藏经》一堂四千五百余卷,此外还召景忠山和尚入京城大内讲佛,每议要政都去景忠山礼佛问卜。据碑刻记载,顺治立康熙为太子,就是在景忠山问卜后而钦定的。景忠山在清初实际被看作皇室家庙。由此,景忠山声誉雀起,名驰天下。景忠山庙宇建筑逐步形成了庙宇“七十二,金面百六尊”的山脚、山中、峰顶三个完整的建筑体系。文革期间,特别是唐山大地震后,景忠山的古建筑群因天灾人祸几乎毁于殆尽。近年来,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保护文物,发展旅游,先后投资数百万元,对景忠山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。现在,景忠山山门、四帅殿、登山盘道、头道、二道、三道茶棚、朝仙门、望海楼、碧霞元君殿、南天门等十五处主要建筑已基本恢复原貌。
  景忠山自然风光十分秀丽。山上植被条件极好,野生植物资源异常丰富,多达80余种,森林覆盖率为100%。树种以松树为最,仅200年以上的古松就有2000多株。这里,初春山花烂漫,盛夏绿林成荫,深秋层林尽染,寒冬银装素裹,一年四季皆是景,更有座座庙宇殿堂,金壁辉煌;株株古松,造型独特;条条峡谷,险峻幽深;块块峰石,入化逼真……当年康熙皇帝登临此山后,有感而发,御题“灵山秀色”、“天下名山”、“名山初步”等匾额。
  庙会民俗文化是景忠山旅游区的又一特色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庙会期间,津、唐、承、内蒙等地游客蜂拥而至,各路商贾云集,歌舞、评剧、马戏、皮影、花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。人们或是出于对儒、释、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的崇拜,或是民间文化活动的吸引,或是来此从事商贸活动,一年两次庙会游人可突破10万之众。
据史料记载,景忠山“旧有二名,南曰明山,北曰阴山。”明初于山顶建三忠祠,祀诸葛亮、岳飞、文天祥,“欲人景行仰止”,故改名“景忠山”。明嘉靖二年(公元1523年),蓟镇总兵官马永重修三忠祠,并在祠东增建碧霞宫,奉碧霞元君像,香火日渐兴盛。此后,戚继光等蓟镇官兵经常登临此山,留下许多名篇佳句。崇祯八年(1635年),碧霞宫毁于火灾。后善首张天礼、住持性春率众重建碧霞宫正殿,明毅宗拨帑金增置了配殿及上下牌坊。顺治八年(1651年),清世祖登临此山,别山法师性在出知止洞迎驾,“对诏称旨”,龙颜大悦。顺治九年(1652年),性在被请入皇宫万善殿供养。顺治十六年(1659年),世祖“以建储之议远卜元君,赐银千两”。顺治十七年(1660年),清世祖又拨帑金二万,重修殿阁及山上山下附属建筑。从此,景忠山名扬天下。康熙皇帝即位后,多次登临景忠山,先后为景忠山题写了“名山初步”、“天下名山”、“灵山秀色”等匾额,并赐重达十六斤四两的金娘娘一尊、大藏经一堂。此后,景忠山古建群又经多次增建和修缮,愈加壮丽。
        至清末民初,景忠山已有山脚署院、四帅殿,一、二、三道茶棚,灵官殿、朝仙门、望海楼、南天门、碧霞元君殿、三忠祠,东山玉皇庙、鬼王庙,西山舍利塔群等近百座建筑。这些建筑,为1872级台阶台阶所串联,错落山间,蔚为壮观。
1956年,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景忠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曾拨款修缮碧霞元君殿及其附属建筑。1960年前后,由于年久失修,山腰两道茶棚和峰顶东侧古寺庙相继自然倾塌。“文革”期间,峰顶寺院、僧舍和山脚四帅殿、头道茶棚等先后被毁。1976年7月28日凌晨,唐山发生大地震,除碧霞元君殿外,景忠山上的古建筑损毁殆尽。
        1992年,当地政府和群众为发展旅游事业,繁荣地方经济,开始修复景忠山庙宇建筑。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施工,到次年下半年,山上山下的寺庙建筑基本修复完毕。古老的景忠山犹如枯木逢春,恢复了往昔壮丽的容颜。
       景忠山不仅历史悠久、庙宇众多,其自然风光也以峭拔绮丽名闻遐迩。那高耸的危崖、蔽日的苍松、飘渺的雾岚、幽僻的岩洞,似天然的诗篇,流淌的画卷,充满了美丽与神奇。《重修景忠山功德碑序》曾这样写道:“……试言其形势,奇石突起,怪树游龙,幽洞常滴,险壑万丈,非不足以游目骋怀,极视听之娱。此犹寻常景色。若其变幻恍惚,忽深于染,忽净于洗,或雾截山腰,或霞横树梢,或淡烟隐隐,摇荡晴晖,或岚气浮浮,掩映曙色,日照之而成紫,月临之而生白,风吹之而声吼,雨洒之而润寒,插天挂汉,龙虎肖形。至于白云飘渺,若抱树而流,携石而走,势与醉石共悬,泽同瀑布争泻,散则如蝶,结则张幔,千态万状,巧绘之士未能描其万一也……”
       从宗教门类来看,景忠山融儒、释、道三教于一山,因此历来香火极盛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,这里都将举行规模盛大的传统庙会,届时香客云集,热闹非凡,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。
       景忠山,不愧为钟灵毓秀的历史文化名山,旅游观光的乐土胜地。
景忠八景
走进景忠山,举目四望,你随时都会被这琦丽的景色所陶醉,因为你已揭开了它迷人的面纱;信手触摸,你随时都会感到历史的真实存在,因为你正在与它合手擦肩,它固有的那份宁静与清澈、光彩与神秘,生就了灵山圣洁动人的肌肤,而它所孕育的“景忠八景”,又成为这天籁之音的精彩华章。 
拂晓观日:景忠山孤峰独秀,直接霄汉。清晨登临峰顶望海楼,极目远眺,山野穷尽处,可见一轮红日,从东方喷薄而起,放射出万缕金丝。古有“天殊地迥碧霞绕,观日台高瑞气升,晨把景忠金丝剪,织得薄纳做禅衣”。的诗句,来描绘形容景忠山日出之壮美场景。
云寺晓钟:景忠山山深林密,曲径通幽,古寺红墙,半掩云间,耳目所及,晨钟隐隐,于无声处,经韵悠长。游人至此,拈花微笑,定若沉珠,心灵似洗,如饮醍醐。
峦峰叠翠:遥看景忠山,如青螺坠地,峰峰相叠,岭岭相牵,走进景忠山,似碧玉细琢,绿意恍恍,青翠欲滴。盛夏时节,漫步景忠圣境,空气清新,山泉清凉,松涛阵阵,百鸟低鸣,好一处避暑纳凉,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。
峰巅莲座:站在景忠山巅,一览众山,四方群峰拱卫,似莲瓣齐张,此山居中挺立,如花心大开。自然造化,巧夺天工,恰似莲花盛开,立于寰宇。游人登临,峰在脚下,人坐莲台,禅风法雨,如是如来。
金花漫野:盛夏时节,景忠山绿荫如盖,林木浓郁。万绿丛中,栾树花开,点缀其间,片片金黄,绚丽多姿,花期一月,常开不败,凉风吹动,十里飘香,真正香艳,到时方知。
滦水迤蓝:在景忠山上东望滦河,河水如蓝,云雾迷朦,波光缥缈,水天一色。八弯九曲的滦河水,象一条随风飘动的丝带,向渤海迤逦而去。有诗赞曰:“炭山初发脉,喷礴合流中。径入云州堡,分支潘口东。夏秋澜四汇,浩渺叹无穷。莫漫依舟楫,还思疏凿功”。
幽洞常滴:景忠山南坡知止洞内,岩缝生泉,常年滴落,大雨不泻,久旱不涸,叮叮咚咚,如珠落玉盘,喝罢如饮甘露,神清气爽,百病不浸。民间崇信,尊为圣水。
峡谷影龙:景忠山东侧峡谷,怪石嶙峋,似龙头怒目,山溪蜿蜒,似龙身摆摇;风吹松影,似龙爪攀云;阳光射处,鳞光闪耀,似青龙一条,正昂首低吟,欲甩尾飞天。
景忠秀外慧中,大美于藏,所归结的“景忠八景”。只不过是万花丛中所采撷的几束奇葩,还有许许多多的色彩和心动等待你云破解和印证。走近它,你当然就会惊喜无限,融入它,你肯定就会收获无穷。
山门牌楼
景忠山和其它名山古寺一样,在进山的道口,建有一座象征性的牌坊式建筑。景忠山山门牌楼建于明崇祯十五年(公元1642年),它体高10米,面阔16米,座高1.5米。牌楼的选址,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依据山势而定,更主要的是与山脚下三屯营古城的景忠山南北对承。由此,更能体现当时山城一体的总体设计格局。景忠山山门牌楼为砖石木结构,黄色硫璃瓦顶,旋子彩画,墙体铁红,平铺方砖,边衬青石。清代《工程做法则例》中,称这种建筑为“三门四柱七楼式”,是典型的明代佛教建筑风格。
在佛教教义中,三门象征“三解脱门”,即空门、无相门、无作门,分别表示观人法两空,观诸法无相,观生死可厌,也称涅磐之门。“涅磐”,梵语,意译“入灭更生”,指全部修学所要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。传说凤凰自知老之将死,便集香水自焚,历火浴后重生,称为“凤凰湿磐”。佛教认为信佛之人,经过长期修行,即能消除烦脑,功德圆满。也就是说,走过此门,即可心灵净化获得新生;四个突出的方型石柱象征“四无量”,即一尊、二悲、三喜、四舍,喻示远离红尘中情欲的困扰;七个以大居中、东西对承的门楼,象征“七佛、七众”;“七佛”指湿佛、石气佛、批市和佛、居楼孙佛、尼那市佛、迦静佛和释迦牟尼佛,梵语音译,即佛教中婆娑世界的七位先觉;“七众”指七种佛教信徒,包括比丘(成年男僧)、比丘尼(成年女尼)、沙弥(20岁以下小和尚)、沙弥尼(20岁以下女尼)、学戒尼(受具足戒的女尼)、尤婆姨(女性居士)尤婆塞(男性居士)。因此说,这座山门牌楼涵盖的宗教寓义,源出佛典,深遂悠远。
据史料记载,山门牌楼建成后,清代顺治、嘉庆年间曾两次重修,但造型风格基本未变。上世纪90年代重修山门牌楼时,将原楼体青白石料改为砖石木结构。正面“景忠山”三字门额,请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动先生题写,山门背面,是清代康熙皇帝御题的“天下名山”匾额。字非同体,风格迥异,但却都表达出景忠山所拥有的神圣与辉煌。
景忠山山门牌楼建成数百年来,万千信众由此遁入空门,摆脱红尘苦海,无数游人自此踏进景忠圣境,游历秀色灵山。
四 帅 殿
景忠山镇山四帅殿是进入景区的第一座古建寺庙,面阔16米,进深9米,它依据山势走向座南朝北。四帅殿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(1624年),红墙碧瓦,单檐歇山,殿脊高大,出檐深远,在建筑结构上承袭明代宫廷建筑的传统风格。
寺庙建筑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和官式建筑一样,建筑规制、结构风格、选材用料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异,从而体现房屋主人的地位与权威。
在建筑式样上,不同殿宇有着不同的造型,存有严格的等级差别。庑殿式殿顶和攒尖式殿顶是等级最高的建筑,其次可分为三檐、重檐和单檐歇山式殿顶,再次的就是悬山、硬山、卷棚顶等不同式样的建筑屋顶。
在瓦件的选材和颜色上,也都有着明确的规定。黄色琉璃瓦,只有帝王朝寝殿宇、太庙以及敕建的圣府和尊神正殿才允许使用,绿色琉璃瓦限于后宫嫔妃、文武重臣主政的府第,而一般官吏商贾、普通百姓,既使家资万贯,也只能用烧制的土瓦建造房屋,不能越雷池一步,否则稍有违制,恐怕就会招来杀身之祸。
在檐角饰物的配置上,也有着明显的等级观念。这些饰物一般由仙人、龙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、狻猊、押鱼、獬豹、斗牛、行什等组成,共11种跑兽,这些虚似的神兽置于檐角,都能祛邪禳祸、赐福纳祥。在这些跑兽的运用上,根据建筑等级依次配置,但是除了帝王宫殿以外,设置跑兽的数量一般不得超过10个。
除此之外,在殿宇饰物的选用方面,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法。相传龙生九子,但性格迥异,各有所好。古人根据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,把它们形象地装饰在建筑和器物的不同部位,起到陪衬和装饰作用。嘲风,好险,殿角上的走兽是其形象;螭吻,好望,殿脊上的兽头是其形象;椒图,好闭,门环上的兽头是其形象; 西,喜文好重,驮碑的龟趺是其形象;叭嗄,喜水,桥柱上的装饰是其形象;薄牢,好鸣,钟鼓上的兽钮是其形象;囚牛,好乐琴头的刻兽是其形象;睚眦,好杀,刀柄的兽钮是其形象;狻猊,喜烟,香炉腿上的饰物是其形象。
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古建筑的一些基本结构的特点,这些建筑规制运用,在景忠山的古建寺庙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,游客朋友如有兴趣,不妨细心体会和认真观察。
四帅殿的殿内,供奉的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,即南方增长天王、东方持国天王、北方多闻天王、西方广目天王。传说四大天王身高数丈,力大无比,是佛教中的护法神,居住在西方极乐世界须弥山畔的建陀罗山上。建陀罗山山高万丈,有四座山峰,各由黄金、白银、琉璃、玛瑙组成,四大天王各居一峰,守护一方,拱卫须弥山,保卫着佛祖释迦牟尼。明清以后,佛教受儒教和道教的影响与融和,已经基本褪去了原有的痕迹,四大天王演化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形象:南方增长天王,身青色、穿甲胄,掌青峰宝剑一口,宝剑“锋”从磨励出,职风。“增长”意指传令众生,增长善根;东方持国天王,身白色,穿甲胃,掌碧玉琵琶一面,欲弹琵琶先“弦”,职调。“持国”意指慈悲为怀,护佑众生;北方多闻天王,身红色,穿甲胃,左手握银鼠,右手举混天珠伞,有“雨”才会撑伞,职雨。“多闻”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;西方广目天王,身红色,穿甲胄,左手持金丹,右手掌龙蛇,龙蛇有“顺”鳞,职顺。“广目”意指随时观察世界,护持众生,四大天王象征着芸芸众生所祈盼的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。另外,在每位天王脚下,还分别踩着两个鬼怪,一共是八个,实为八个精灵,佛教中称之为“八众鬼”,老百姓俗称“四大金刚踩八怪”。
了解这些有趣的知识,有些游客朋友或许还要问,一般名寺古刹,凡供奉四大天王的殿宇都被称为天王殿,但为什么在景忠山上却被称为四帅殿呢?关于这一殿名的由来,还得从民族英雄戚继光说起。
戚继光(1528-1587),字元敬,号南塘,山东蓬莱人,出身将门,自幼读书习武,父教极严,17岁承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。在戚继光40余年的军旅生涯中,他在景忠山脚下的三屯营镇守了16年,做为九边之首--蓟镇总兵官,他功德著,青史留芳,重点可概括为“修长城、练精兵、建景忠”,这些功绩可以用现代军队治军思想来表述:修长城等于进行防御设施建设,练精兵等于对士兵进行素质锻炼,建景忠就是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。期间,他先后两次主持修复四帅殿,在建筑规制上有了很大提高。为了喻示和激励将帅信向四大天王那样忠君报国,护佑京畿,特将天王殿改称四帅殿。
现在,从这座寺庙的建筑规制上,我们还能依稀感觉到,四帅殿在景忠山古建筑群中所占有的独特地位和历史价值。
进山香道
景忠山海拔610米,从山门广场到山顶主峰大约8华里,一条主道贯穿于全山的寺庙古建。而这条通向山顶的道路,全是用青一色的花岗岩条石砌成的。道宽3米,每块条石长1至2米,宽30公分,厚25公分,一级一级,渐次砌起,共有1872级。
在过去,这条连接全山的山路被称之为“香道”,是为方便香客上山进香而修建的。清朝以前,景忠山的香道是在缓坡间刨铲修成的山间小道,宽约有4尺,弯弯曲曲,通向山顶。清康熙三十年,也就是公元1691年,康熙皇帝慕名驾幸景忠山,朝山进香,拜谒碧霞元君,见山路蜿蜒盘旋,十分崎岖限险,于是降旨工部,敕令拔款修整景忠山登山盘路。迁安知县(当时属迁安管辖)领命后,迅即组织本地的千余名民工,日夜赶修,加固路基,拓展路面,并用山皮土垫平夯实,两月后这条路峻工开通。
但这条修好的盘道只使用了两年,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坏,路基坍塌,路面变得坑凹不平。由于山路艰险难行,给僧人和香客都带来了很大不便。面对此景,景忠山住持僧寂住感慨道:“山以来人而兴,人以由路而至,景忠之兴历百年余,未尝有念及于斯路者也。誓必竭力修整,以庄神圣之森严,以便香客之往来”。于是,他广散缘启,集聚香资,下决心重修景忠山登山香道。
这年的雨季刚过,他就开始筹备修路事宜,在总结过去的土路弊端后,他决定铺一条石阶路,虽然这比修筑土路要艰难百倍,但从长远考虑,他还是毅然决定并马上着手实施,并到遵化、丰润等地聘请能工巧匠重新规划山道路线,详细考察,日夜操劳。许多香客百姓、士绅富商被他的真诚所感动,都纷纷施舍粮款,出人出力,到当年年底,寂住和尚已筹足了修路的全部善银,并于第二年清明节后破土动工。这条香道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修完,至此,景忠山登山盘路“修葺坚固,崎岖艰险之路,竟成坦坦之途,香客游人举步登天,则无险阻之虑,莫不舒畅其怀,乐称其盛。”
对于修筑登山石阶香道的全过程,包括善款筹集、工程用工等方面的情况,寂住和尚在后来的《重修景忠山香道碑记》中都有详细的记载。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,修筑这样一条高标准的登山石路,可以说是耗资巨大,困难重重,即使现在让我们做起来,都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。因此大凡到过景忠山的游客,无不对这里的石阶路都有深深的印象,无不对古人的专注与执着而敬意油生。
功德碑在四帅殿上方,进山香道靠一侧,建有一方长6米,高3米,呈东西走向的功德碑。碑墙底座为白色大理石须弥座,碑身为黑色花岗石,碑体外镶青砖,磨砖丝缝,灰色吻脊瓦顶,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。
在碑身右侧,楷体竖排阴刻56字碑文。曰:景忠古刹,洞天福地,虔诚心求,颇显灵异,历经千载,香火绵延。壬申孟春,鼎新修葺,十方善信,共襄盛举。福田广植,功德无量,勒其芳名,千秋永志。不足60字的碑文,含概了景忠山的人文历史变迁及修复景忠山信士的善举过程,可以说用语准确,言简意赅。其后是按时间顺序,阴刻着信士的籍贯、芳名及捐助款额。
景忠山大规模修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。在整个的修复过程中,来自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山西、安徽、内蒙等地的十方善信,诚心无比热情高涨,共同支持和参与了景忠山的建设开发,为景忠山宗教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。为让后人铭记他们的功德,感念他们的真诚相助,景忠山专门择现址修建功德墙一面,让灵山作证,永记芳名。
一道茶棚
一道茶棚始建于明朝末年,是一组四合院式的佛教建筑,北有山门,南矗大殿,东西两侧为禅房。有的游客朋友或许会问,本来是寺庙建筑,为何却将它称为茶棚呢?因为,在过去帝王将相、达官显贵来景忠山朝山进香时,都会在一些适当的地方搭建席棚,休息品茶,观赏风景,与此同时,寺庙的僧人道士也会在这里向香客信士施舍一些茶水,从山下至山顶,共设茶棚三道,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三组不同风格的宗教建筑群。因为最初是供应茶水的席棚,人们也就习惯地将它俗称为茶棚了。
一道茶棚的正殿为三间悬山式建筑,殿内供奉着观音、文殊、普贤三大士菩萨。在佛教教义中,菩萨是梵语音译“菩提萨垂”的简称,意译为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者。在大乘佛教中,菩萨是仅次于佛教的第二等果位,其职责是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,去解救在苦海中挣扎的芸芸众生,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,了却一切痛苦和烦恼。
大殿正中,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,唐代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,故称观音菩萨。观音菩萨是大悲菩萨,尊号为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”,《法华经》中称,众生遇难时只要诵其名号,即可闻其声音,前往拯救解脱。据传,观音菩萨为了普济众生脱离苦难,可以应机示现三十二种化身,是一位万能的菩萨,在民间的名气和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祗,可以说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。相传其道场在浙江普陀山。
在观音菩萨的左侧,供奉的是文殊菩萨。文殊是梵语音译“文殊师利”的简称,意为妙德。文殊菩萨专司佛的智慧,也称大智菩萨。常见的文殊塑像左手执莲花,莲花上安放一部《般若经》,象征般若一尘不染;右手持宝剑,象征智慧宝剑一样锐利无比,并能斩断一切无明烦恼。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。
在观音菩萨的右侧,供奉的是普贤菩萨。普贤的梵语的意译,意为普及贤惠。普贤菩萨专司佛的理德,也称大行菩萨。佛教认为“象有大力,表法身荷负,无漏无染,称之为白”,因此,普贤菩萨常骑一头白象,劝诫众生遵从礼制,操守德行。相传其道场在四川峨眉山。
敬香是信士礼佛的重要仪式。香也称为信香,古人认为它是连接天地人神纽带和通道,只有香火燃起,许下愿望才可能实现。另外,在敬香的炷数一也有一定的讲究。俗话说“佛前三炷香”,这三香敬的分别是佛、法(戒律)、僧“三宝”,所以出家人也被称为三宝弟子。有时在僧人诵经祈祷时,还会燃起四炷香,其中一炷敬的是“供养”,就是对僧众有过施舍帮助之人,也能享受佛门香火,福田广植,功德无量。
除了三大士菩萨以外,在观音菩萨坐像前,还供奉着一尊清朝康熙皇帝御赐的金娘娘。康熙三十二年,也就是1693年,康熙皇帝为其祖母孝惠章皇后祈福还愿,特赐景忠山金菩萨一尊,《大藏经》一堂,共1916部,4500多卷,这使景忠山有了镇山二宝。《大藏经》是我国清朝以前历代佛典的总结,也是研究佛教思想在中国发展传承的重资料。金菩萨双手合十,盘腿打坐,双目微启,体态丰盈。康熙崇信佛教,而且又是一位孝顺的皇帝,他祈盼他的祖母和母亲象菩萨一样,有无量功德,金身永驻。因为这尊金像涵盖了他祖母、母亲以及观音菩萨的形象,所以被称为金娘娘。金娘娘用纯金制成,重十六斤四两(旧制),高一尺六分,附戴重五两三钱的珠冠一顶。这件宝物只在庙会时才请出来供信士拜谒,过后立即锁入铁柜中,钥匙由主持僧掌管,非达官显贵难得一见。一般乡绅商贾、寻常百姓,平时只能见到同样形状的鎏金像。由于是皇帝御赐,弥足珍贵,朝拜金身,平安吉祥,因此,当地有朝拜金娘娘的习俗,称为“朝金面”。同时,因有皇帝御赐的金像,此殿又称为“御佛寺”。这尊金娘娘一直被山上僧人精心保管了300余年,但最终还是难逃劫难,于1935年6月6日被蒙面盗匪将僧人打昏,撬开铁柜抢走了金娘娘。当时,官府动用了大批军警抓铺盗匪,但金娘娘终未找回。1993年,为满足广大信众要求,又按原样复制了一尊,恢复了朝金面的习俗。
在大殿的西侧,建有一座单间挑檐歇山式仿古建筑,是供游人休息品茶的凉亭,古称“六和茶亭”。“六和”出自佛教规约:戒和同修,见和同解,身和同住,利和同约,口和无争,意和同悦。游客朋友如有兴致,不妨进亭小憩,去品味清茶的恬淡,感悟禅意之悠然。
在大殿西侧南角的登山路旁,建有一处座东朝西,充分体现地方建筑风格的三间小庙。这座庙宇原为道姑修炼起居之所,后因本县太平寨一候姓女子来此静修,学得仙道,福佑乡邻,这座小庙被称为“仙姑庙”。庙里供奉的神像就是候仙姑,体态端庄,朴实无华,是一位带有地域色彩的民间神仙,由此也充分体现出景忠山多教相融、相伴相生的特点。
二道茶棚
二道茶棚始建于明朝中叶,是登山途中见到的第一座道教宫观。它建在山腰之中的平缓地带,三间正殿为硬山式建筑,座北朝南;东侧三间卷棚顶建筑为丹房,是古时道士起居静修之所;西侧梁柱式建筑为游廊,是我们观赏风光和休息纳凉的亭台。
道教做为我国本民族的宗教,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产物。它以成仙得道,返朴归真为宗旨,以信奉三清为最高尊神。道教认为,高山是神仙所居,于是上山修身养性,以求羽化成仙。《释名》曰:老而不死曰仙。仙,迁也,迁入山也。白云缭绕,幽深僻静,自然是成仙修道的理想环境。因此,许多名山大川都得益于道教文化的传播而名扬天下。对神仙的信仰,是道教最原始、也是贯彻始终的信仰,道教庞大的神团体系,构成了道教的理想世界。景忠山二道茶棚正殿,供奉的就是在道教神系中赫赫有名的天界尊神--真武大帝。
真武大帝,又名玄天上帝、玄武大帝。《楚辞.远游》云:“玄武,北方七宿,谓龟、蛇也”。古人认为,玄武七宿在天上自然形成龟蛇形状,所以将龟蛇视为玄武神的象征,北宋真宗皇帝为避圣祖赵玄朗名讳,将玄武改成真武。根据《北方真武妙经》所述,真武帝君原是净乐国的太子,生而灵异,察微知运,长大后果敢勇猛,唯务修行,他不愿继承王位,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。后遇紫元君授以无上秘道和宝剑,入太和山苦炼四十二载,终于修成正果,羽化飞升。后奉玉帝之命镇守北方,统摄真武之位。太和山因此更名武当山,取“非玄武不足以当此山”之意。明朝初期,燕王朱棣发动“靖难之变”,意欲夺取王位。据说在整个政变过程中,真武帝多次显灵相助,因此朱棣在登上王位后加封真武大帝为“北方镇天真武天上帝”,并在全国范围内广修真武宫观,斯后真武信仰例达到顶峰,一跃成为北方最高尊神。
景忠山供奉的真武像为木雕立像,披发黑衣,金甲玉带,仗剑怒目,足踏龟蛇,威风凛凛,八面生风。据《道经》记叙,真武大帝有以下几种神性特征:第一,司掌北方之水。按阴阳五行来说,北方属水,故水方之神即为水神。第二,为生殖之神。古代即有生殖崇拜,将伟大的神力与阴阳交感、演化万物的现象相类化,利用龟蛇纠盘来说明阴阳相合的道理。第三,掌管北方司命。北方玄武俗称南斗,《搜神记》中“南斗注生”的说法,认为祭拜南斗可以增寿延年。由于真武大帝神通广大,所以在民间影响很大,成为香客信士十分崇信的一位道教重神。
除此之外,二道茶棚还有两处独特别致的人文景观,分别是大殿西侧的结缘锁和寺院的龙缸。
在大殿后山突出的岩石上,生有两棵二百年以上的古松,体态隽秀,相依相伴,游客经常在此驻足逗留,合影留念。后来在岩石边缘筑起了20余根铁柱,并用链串连起来,游人既可凭栏远眺景忠山的自然风光,也可根据自己的心意,在此结锁立愿,即:执子之手、与子偕老的姻缘锁;山盟海誓、心心相印的同心锁;高山流水、志同道合的知音锁;同舟共济、肝胆相照的真情锁;前程似锦、一帆风顺的事业锁;宝贵无边、财源广进的富贵锁;无灾无难、吉祥如意的平安锁;天涯无尽、相聚有期的团圆锁;天长地久、益寿延年的长寿锁,俗称“九锁缘”,真可谓“结缘灵山,幸福一生”。
在寺院内,还有一个石雕的龙缸。白色大理石龙缸体外雕二龙戏珠图案,缸底雕有鲤鱼一条,石雕鲤鱼拧身摆尾,张口朝天,俗称“鲤鱼吞钱”,民间“鲤鱼吞钱,富贵无边”之说。旧时大凡名寺庙均置有龙缸,内盛圣水,称之“门海”。因古代建筑多为土木结构,易遭火劫,门前有海,可镇火患。后逐渐演化成香客之功德缸,善男信女以铜钱掷之,沉进鱼口,隐示吉祥。相传清康熙皇帝驾幸景忠山,特赐龙缸,广纳余钱,遍植福田,护佑平安。鲤鱼吞钱,富贵无边,其乐无穷,无妨一拭。
三道茶棚
三道茶棚始建于明朝末年,是一座佛教寺院。东侧有禅房三间,北面大殿为灰顶硬山式建筑。殿内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,两侧侍立善财和龙女。
佛教认为,千手千眼观音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种化身之一。相传,这位菩萨在听完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后,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,于是长出了千手千眼。千手表示护持众生,千眼表示观照世间。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,一般以四十只手象征千手,即除当中手合掌外,两边各有二十只手,分别执金刚杵、宝剑、经箧等法器,每只手各有一只慧眼,分别配以三界中的二十五种生存环境,四十与二十五相乘,正好是千手千眼,千手千眼观音头戴宝冠,冠有化佛,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。
在千手千眼观音的左侧,侍立的是善财童子。据《法华经》讲,当善财诞生时,有各种珍宝于地上涌出,所以被命名为“善财”。善财自幼心无旁鹜,一心向佛,最后在普贤菩萨的教化下终成正果。
在千手千眼观音的右侧,侍立的就是龙女。据《法华经》讲,文殊菩萨在龙宫讲法时,龙女年仅八岁,深入禅定,通达佛法,于刹那间发菩提心,得成正道。在佛教寺院中,善财和龙女往往作为菩萨的左右肋侍同时出现。
有关千手千眼观音的来历,在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,春秋时期,楚庄王有个女儿叫妙善,从小厌世弃俗,到婚配的年龄却不肯出嫁,执意出家修行。她的这个要求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,屡劝不从,命她饮剑自吻,宝剑非但没能伤害她,反而断为数截,狠心的父王又下令,将她活活闷死。但是,妙善的灵魂,却又复活于普陀山水池中的一朵莲花上,从此她普渡众生,行善天下。后来楚庄王得病,在危重之际,妙善不记父前恶,用自己的手和眼做药为他治病,救活了父亲。楚庄王异常悔恨,为纪念女儿,下令能工巧匠为她塑造一尊全手全眼像,塑像师傅错听成“千手千眼”,结果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形象。
在寺院的中央,还矗立着一座七层六角宝塔。塔,是梵语“浮屠”的意译,其原意是埋葬佛骨的坟冢。据说佛祖释迦去世后,在焚化后的骨灰中,弟子们意外地发现了十万八千颗五彩晶莹的珠子,这些珠子及遗骨,被佛门弟子奉为至高无尚的圣物,尊为“舍利”(舍利意指“身骨”),成为佛教成最高果位的象征。为了珍藏这些神圣的舍利,佛门弟子们修建了专门用于埋藏舍利的坟墓--塔。
佛教认为,造塔的层数也是依据人生前的薰修造化,分为三、五、七、九、十一等不同层数,从材料和标准而言,有木塔、砖塔、铁塔等多种,可谓种类繁多,丰富多彩。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后的不断演变和发展,塔的用途和功能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,逐渐成为佛教寺院的一种装饰和象征性的建筑。“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”,意思就是说,拯救一条人命,就如同建造一座七级宝塔那样,有无量之功德。为表示对佛祖崇敬,增长自己的德行,修庙建塔一直是佛门弟子终生不懈的向往和追求。
在这座宝塔之上,还牵系着很多红色的丝带,色泽鲜红,引人注目,人们称之为“吉祥飘带”。过去,百姓朝山进香时,纷纷到僧人那里,请上一条写满吉语的红色带子,或系于庙侧,或带回家中,用来避除邪恶。祈求平安。这种饱含名山灵气的传统习俗,一直延续下来,即使到了现在,许多游人来到景忠山,也会在宝塔之上系上一条红色的带子,写上祝福的话语,保佑家人吉祥如意,心想事成。
吉祥钟亭
在接近顶峰处的平台上,建有一座六角攒尖式的亭子,木架结构,灰色瓦顶,檐角微挑,十字横梁。亭内悬挂青铜大钟一口,高1.68米,直径1.2米,重1999斤,由于此建于公元1999年,且钟身重1999斤,易经认为,九为阳数之极,六九重数,吉祥无比,所以此钟被称为“吉祥大钟”, 这座钟亭也就被称为“吉祥钟亭”了。
在吉祥大钟钟身正面,楷书阳刻“景忠山”三字,钟体下方铭铸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。“般若波罗密多”,梵语,意为“通过智慧抵达彼岸”,“般”,在这里发“波”音。此经主旨是阐明宇宙万物都出于“因缘和合”,故其“自性本空”。常念此经,可以增长佛性,开启慧眼,是佛教信徒们熟知掌握的一部经文。在钟身上方,铭刻的是在精铸青铜大钟时,二十余位捐助善款都的功德芳名。
佛教认为,钟声圆音妙演,振奋精神,警戒邪恶,开启善根,因此,钟乃寺庙必备之器,晨钟暮鼓,经声佛号,祈祷国泰民安,祝福人寿年丰。
另外,在撞钟的方法和次数上,也有一定的说法。首先,撞钟者要心无杂念,心平气和,然后平握钟槌击杵,这样敲出的钟声才能余音长久,钟韵悠扬。而且,每撞击一下,都有不同涵义,一般指:一家合睦,双喜临门,三阳开泰,四季平安,五谷丰登,六六大顺,七星高照,八方进宝,九九大寿,十全十美。真可谓“名随钟传三千里,山似莲开十万年”。
财神庙
景忠山始有财神庙可上溯到宋代,因原建庙宇窄小破旧,难以接续香火,后应八方善信诚求移于现址。重建后的财神庙面阔10.5米,进深5.5米,廊檐1米,灰顶硬山式建筑。庙内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。左右侍立善财龙女。
赵公明,也称“赵公元帅”,道教财神。由于他生得黑面浓须,头戴铁盔,手执铁鞭,坐骑黑虎,而道教认为北方玄黑之色,因此他又被民间称为“黑虎赵玄坛”。
相传赵公明乃终南山人氏,自秦朝时避世山中,虔诚修道,后被张天师收之为徒,命其守护丹室与玄坛,所谓玄坛,即道教之法坛,赵公明因而被天师封为,“正一玄坛赵元帅”。
赵公明法力无穷,司掌神职很多,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,即是掌管人间财利之事。道经记述,“买卖求财,公能使之宜利和合,但有公平之事可对神祷,无不如意”。民间普遍供奉赵公明,主要的原因就是“买卖求财”这一点。其形象一般为顶盔披甲,黑面浓须,手托元宝和如意,周围摆放宝珠、珊瑚、聚宝盆等象征财源富贵之物。
除此之外,在民间还有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公为武财神,殷商丞相比干和春秋越国大夫范蠡为文财神的习俗,但就信仰的广泛性而言,依然当属武财神赵公明。
在财神两侧,侍立的分别是善财和龙女,手托元宝,面露喜态。这里的善财和龙女,明显地吸收和借鉴了佛教中善财龙女的职能,同时又以道家独特的义理逻辑表达出来,从而也进一步体现了佛教与道教物本同源,相互融合的特点。
在财神庙的西南角,还有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项目--撞金钱眼。在三面垒起的红墙内,悬挂一枚直径一米、刻有“招财进宝”的铜钱,铜钱方孔内吊一小钟,香客游人用钱币向悬挂的大铜钱上投掷,钱过方孔并撞响铜钟,说明“终于撞到金钱眼里了”,喻示着投掷者大吉大利,财运亨通。
景忠山财神庙香火旺盛,信众如云,人们纷纷来此焚香祷告,拜请财神。正如庙门廊柱上对联所描述得那栏:一炉紫香留天地,万帑青蚨赐众生。
碧霞元君大殿
景忠山峰巅海拔610米,前后是峭壁,左右为峡谷,在这样的地形上,依据山势变化人工筑起了一个高大的平台。它南面台基高20米,宽10米;北面台基高20米,宽29米;西面台基高10米,宽25米;东面台基高8米,宽16米。整个平台方圆10亩,主峰建筑碧霞元君大殿,就建成在这个砌成的巨大石基上。
游人沿香路拾级而上,穿过西面的朝仙门,首先见到的是一座高大的砖雕牌楼。整个牌楼造型凝重,风格古朴,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。牌楼正面门额上,刻有“南天门”,三字,喻示香客已置身仙界,来到了神仙府第。而牌楼北面所刻“配天治世”四字,则意指碧霞元君神威广大,配合上天,治理人世。在牌楼的前方,有两个各一米高的长方形石墩,托起两根20为高的铁管旗杆。每当景忠山庙会或有重大节日过,旗杆都会升起米黄色的三角旗,上写“天仙圣母碧霞元君”,迎风飘摆,彰显神威。
由牌楼而进,映入眼帘的这座高大雄伟的建筑,就是碧霞元君大殿,也称碧霞祠。它是景忠山的主体建筑,建筑面积266.4平方米,重檐歇山,黄色琉璃瓦顶,磨硅丝缝干摆墙,和玺小点金彩画,木构件尺寸宏大,雕梁画栋,是清代高规格的官式建筑。
据史料记载,公元1522年,马永任蓟镇总兵官,他于明嘉靖二年(1523年)在山顶扩基修庙,始奉碧霞元君。建成后的大殿飞檐画栋,气度非凡。崇祯八年(1635年),大殿遭雷击烧毁,后于崇祯十五年在原址上重建。到了清代,顺治皇帝对景忠山格外垂青,于顺治十年(1654年)颁旨“赐银千两”,第二年又“颁银一万”修葺殿宇,终使大殿“明霞带日,金壁辉煌”。清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,景忠山再遭雷击失火,大殿木架结构受损,而悬挂于大殿檐下,康熙皇帝御题的“灵山秀色”金匾则完全被焚毁。咸丰五年(1855年),大殿进行整体修缮,为防止火灾,这次修复时把支撑殿顶的18根木柱,改为直径50厘米粗的石柱,从而使大殿更显雄伟,肃穆庄严。这座古建庙宇,虽然历经三百多年风侵雨剥,多次遭受雷击、火灾、地震等自然灾害,现在仍巍然屹立,雄视群峰。
大殿正位,供奉的是道教神仙碧霞元君,左右两侧是其化身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。在其原身像前,还供有一尊手持玉笏之像,这是过去人们为迎送元君巡察人间,而专门塑造的轻身之像。据《历代神仙谱》记载,碧霞元君乃东岳泰山大帝之女,三岁解人伦,七岁辄闻法,貌端性颖,深得东岳大帝垂爱,命其侍立身侧,辅掌所辖诸事。因其面容娇白俊秀,称之为玉女。五代战乱,庙殿坍毁,玉女失落于泰山顶上的水池内,千百年间,仙踪常显不定。到了宋代,宋真宗崇信道教,到泰山封禅。为稳定天下局面,证明他是君权神授,出于政治目的,他便称在“还次御帐,临驾池边”时,“见一石人浮出水面,出而涤之,玉女也”。于是封此石人为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”,并命有司建祠安奉。
道经中称,元君乃九气精化所在,奉玉皇大帝之命证位天仙,统摄岳府神兵,照察人间善恶,司掌财利官禄、农耕讼狱、婚姻子嗣、病事凶吉。碧霞元君福善诛恶,送生保育,祛病消灾,有求必应。自宋代始即被载入国家礼典,地位逐渐提高,倍受民间敬仰,成为一位全职全能的神仙,素有“南供妈祖,北奉碧霞”之说。
碧霞元君一般是“头绾九龙飞凤髫,身穿金缕绛绡衣,白玉圭璋擎彩袖,蓝田玉带曳长裙。唇似金珠,脸如莲萼,面目端庄,神态安祥”。俨然是一位帝后的形象。由于碧霞元君得到了封建朝廷的推崇,加之她的神性特征,迎合了普通百姓的心理需求,所以,碧霞元君在民间的影响极大,信者如潮。
由是如此,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元君圣诞及十月十五元君元斋大吉之日,景忠山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庙会,万千信众,朝山进香,鸣金号众,人满四十里。清康熙帝念神德,推崇倍至,敕封景忠山元君庙为碧霞元君行官,由此景忠山香火日盛,名播天下,绵延至今,经久不衰。
三忠祠
早在明代初期,景忠山顶就建有三忠祠,祠内奉祀诸葛亮、岳飞、文天祥三位忠臣。明代统治者把“三忠”做为悍卫皇权,维系儒家忠君报国思想的楷模,载入了国家礼典,并鼓励戍边将士,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,膺义而履忠。有功于民则祀之,“三忠”有喻人“景行仰止”之意,由于这个原因,故而明初就以“景忠”二字易名,将此山称为景忠山,并逐渐成为了历代统治者进行思想教化的一个重要活动载体,在景忠山的寺庙古建中,三忠祠是唯一反映儒家文化的寺庙。这里,先向游客朋友简单介绍一下所供奉的这三位忠臣良将:
诸葛亮(181-234年),三国蜀汉政治家、军事家,字孔明,山东沂南人,东汉末隐居湖北襄阳隆中。他留心世事,学识渊博,被称为“卧龙”。建安十二年(公元207年),刘备三顾茅庐,他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,对抗曹操,统一全国的建议,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,后刘备根据其策略,建立蜀汉政权。公元223年,刘禅继位后,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,当政期间,他励精图治,赏罚分明,曾五次出兵攻魏,争夺中原。建兴二十年,病死于五丈原军中,其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的精神,成为历代忠臣良将学习的典范。
岳飞(1103--1142年),南宋抗金明将,字鹏举,相州汤阴(今属河南)人,北宋末年从军,任下级军官。宋高宗即位后,他因上书反对京都南迁被革职,不久随宋军守卫开封,任统制。建炎三年(1129年),金兀要渡江南犯,他移军广德、宜德等地,坚持抵抗,在江南军民的反击下,金军被迫后撤,他指挥攻击金军后队,收复南京、襄阳、信阳等六郡,大败金军。当时宋高宗及丞相秦桧一意求和,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。回临安后岳飞被解除兵权,不久被诬谋反下狱,后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遭杀害。宋孝宗时岳飞被追谥为“武穆”,宁宗时追封鄂王。其有《岳武穆遗文》,诗词散文都慷慨激昂。
文天祥(1236--1283年),南宋大臣,文学家,江西人,初时官任刑部郎官。1275年,闻元兵东下,他在赣州组织义军,人卫临安。次年任右丞相,出使元军议和时被扣留,后从镇江脱险,流亡至江苏南通,由海路至福建坚持抗元,第二年被俘。元将用尽办法劝降,他均坚决拒绝,并作《过零丁洋》诗经明志,后被元军杀害。文天祥在狱中所作的《正气歌》被后世传诵,有《文山先生全集》存世。
在历经六百年余载的沧桑岁月中,景忠山三忠祠有过两次落架重建和七次大规模的修葺,最后一次咸丰五年(1855年),由当时迁安知县上书工部后修缮,修缮后的三忠祠面阔10米,进深6.6米,面南背北,单檐灰顶,硬山出廊,从建筑规制和规模上均比前朝有了很大的提高,成为景忠山的重要政治活动场所和人文景观,每逢初一、十五以及三位忠臣的寿诞、殉国之日,本地官员、驻地守军以及各方志士仁人,都会到三忠祠焚香祷告,舒发忠义,其香火十分旺盛。
由于环境薰陶,耳濡目染,使得这里僧人们的思想大都是积极入世的,每到外族人侵、国难当头之时,他们都能用特有的形式为国效劳,尽到匹夫之责。抗日战争时期,景忠山的僧人积极为八路军捐款赠物,打探情报,收养伤员。1943年,景忠山青年僧人宗支、宗志,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,本着“杀恶人即是善念”的佛门大慈,拜别“三忠”,毅然加入八路军,走上了革命之路。
三忠祠于1976年被震毁,目前,复建方案已经出台,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,用不了很长时期,一座展现历史文化内涵的三忠祠将会重新屹立于景忠山巅,任八方游客感受历史,凭吊忠魂。
玉皇殿
景忠山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,长期以来,儒、释、道三教集于一山,相伴相生,共同发展。在距离大雄宝殿东侧不足10米的高台上,建有一座面积100平方米,单檐歇山,黄色琉璃瓦顶的建筑,这座与佛为邻的殿宇,供奉的就是道教尊神玉皇大帝。
提起玉皇大帝,可以说是家喻户晓。凡是看过《西游记》的人,一定对那个端坐天庭之上,动辄对天界冥地府发号施令的玉皇大帝印象深刻。其实在道经中,这位尊神的名号很长,称为“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”,道教几乎将所有表示尊贵的词汇都用来形容玉皇大帝。玉皇大帝住在太微玉清宫,又称通明天宫,他总管天地人三界,主持天道,总御万灵,造化万物,是“四御”中的最高尊神。
关于玉皇大帝的来历,道教还有一个王子修道成仙的故事。传说在古代有个光严妙乐国,国王叫净德,王后叫宝月光。国王王长久无嗣,于是下诏全国道众为其向神仙祈求。不久,王后宝月光梦见灵宝天尊送其一个婴儿,醒后有娠,后来就生下一个儿子。这位王子自幼体恤民情,常常开仓救济穷人,长大后放弃王位,到山中修道,终于修成正果,成为玉皇大帝。
虽然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,玉皇大帝的地位不及“三清”尊神,但实际上在民间,玉皇大帝的名声和威望远在“三清”之上。“三清”,就是道教最高尊神,即玉清元始天尊,上清灵宝天尊,太清道德天尊。玉皇大帝在天界拥至高无上的权力,统领天神、地祗、人鬼三界,因此在民间信仰中,他就等于最高天神,就是天上的皇帝,因此千百年来,“玉帝”信仰在我国各个地区普遍流行,各地都建有规模不等、为数不少的玉皇宫观殿宇。
景忠山供奉的玉皇大帝为木雕坐像,身高两米,身披九章法服,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,手托玉笏,面容丰满,体态安详。在玉皇大帝的两侧,侍立的分别是太乙救苦天尊和托塔天王李靖,他们配合玉帝,统御万类,福化凡尘。
大殿的东侧,建有丹房三间,是道士修炼静修之所。作为出家人,他们和僧人一样有许多和我们常人不同的地方。道教与佛教在修行的方法和规仪上,既有共性又有区别,相互融合又自成体系。在道教的流派上,道教分为全真和正一道。全真道主张不搞符录和外丹,强调清静无为乃修道之本,而且有相当严格的教规,如入道者不得结婚、忌茹荤。后来,还仿效佛教建立了丛林制度,规定全真道士必须出家住在丛林。而正一道以《正一经》为主要经典,它与全真道相反,注重符录斋醮、降神驱鬼、祈福禳灾之术,崇拜神仙,不重修行。该派道士可以不住宫观而散居民间,可以在斋仪以外时间食荤,还可以结婚成家,这也是正一道与佛教规仪最大的区别。
除了一些传统的教规法事外,道教还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玉皇诞辰,作为重要的道教节日来庆祝。传说玉皇从农历腊月二十九至其诞辰期间,驾临人间巡视,并接受世间民众的祝福与恭贺。因此,每到这个时间,景忠山的道士们,以及来自周边地区的玄门黄冠,羽客信士,都要在玉皇殿举行规模较大的道场进行祈祷,诵《玉皇经》,上《玉皇表》,以祝愿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,香火绵延。在此期间,许多游客都会慕名而来,一睹盛况,这已经成为了景忠山宗教旅游中的一种独特景观。
知止洞
从玉皇殿东院沿下山回路往西走,在靠山坡一侧,有一个天然生成的山洞。这个山洞深不过一丈,高不满四尺,简易古朴、低矮潮湿,洞门由青砖砌成,门上石匾阴刻隶书“知止洞”三字,“知止”出自四书之一的《大学》中“知止,而后能定”一句,意即“知道至高至善的境界在哪里,才能持之以恒地去追求”。洞门右上方雕刻着景忠山僧人六十四字定名宗谱,原文是:智慧清净,道德圆明,真如性海,寂照普通,汉然法界,方广严洪,弥满本觉,了悟心宗,惟灵廊彻,体用周隆,闲思休学,正规常融,传持妙理,继古贤公,信解行证,月郎天中。
这个普通的山洞,就是名声远播的景忠山知止洞,而洞内供奉的就是在景忠山乃至中国佛教史上,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代大德高僧--别山慧善普应禅师性在。
据碑刻记载,性在祖籍丰润更阳,就是现在的丰润左家坞,8岁出家于河南嵩山少林寺。出家以后,性在摒弃俗念,一心向佛,精研佛理,博览群书,在佛学及书法绘画都有很深的造诣。明崇祯十七年(公元1644年),戒腊32岁的性在和尚从少林寺来到景忠山,在此洞内静修,先后面壁九载,最后终于修成正果。
在知止洞的西侧,还有一个深不见底的石洞,人们称它为狐仙洞,洞内供奉的是狐大仙。对于狐仙,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和化身略有不同,既有美丽动人的少女,又有白发苍苍的老太太,同时,还有花白胡须的老爷爷,但不管如何变换,他都是善良和美好的象征。就景忠山而言,狐仙是景忠山上众神中最人性化的一位,在百姓心中平易近人,有求必应,甚至于狐仙的灵气,使周围的树木花草都成了灵丹妙药。过去,常有老百姓在身体不适时来此拜见狐仙,采药治病,祈求平安。
咨询电话: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3180405739 传真: 邮箱:qxdz#qq.com
地址: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城关 邮编:0643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城市中国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