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孩子为何感到“失落”?

  • 傲雪寒梅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569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09/10/30 15:31:15
  • 来自:河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迁西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  九月初,小刘把儿子明明转到了一所很有名气的寄宿学校读书。虽然年近万元的费用对他而言,并不是笔小数目。但小刘认为,自己为了生计,每天要早出晚归,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,更别说辅导孩子学习了。让孩子到寄宿学校读书,既减轻了自己的负担,又使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,值!可是,才进校两周,明明的班主任就打电话说明明学习不用心,脾气古怪,常和同学闹矛盾等。为此,小刘到学校去了两三趟。不过,每次见到明明时,他总是一副很乖巧的样子,主动认错,并保证听老师的话。但几天一过,他又犯错了。小刘又气又急,这孩子以前挺好的,现在怎么啦?  

    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听说后,主动找明明聊了几次,总算解开这个谜团。原来,明明并不愿意转到寄宿学校。他觉得学校环境虽然很好,但平时很难见到父母,好容易盼到周末,小刘因为工作忙,又把他送到姥姥家。明明很想和父母谈谈自己的心事,说说自己的感受,可没有机会,他觉得自己被父母“遗弃”了,这使他很“失落”,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,以唤取父母注意的倾向。  

    也许你会说,明明太脆弱了!的确。可这一切全怪明明吗?不然。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物质条件的好坏是次要的,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。孩子自小形成的对父母的依恋感是伴随着他成长的重要动力,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。孩子依恋他们,需要他们。正像明明所说的,他不需要肯德基,不需要四驱车,只需要能经常和父母在一起玩一玩,闹一闹,这个要求过份了吗?  

    像明明这样有“失落感”的,并不仅仅是寄宿学生。我们曾经对两千多名普通小学的学生做过一项调查,发现有55.2%的孩子觉得很少有机会和父母谈心。其中,23.1%的孩子每周和父母说话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,有28.3%的学生感到父母不关心他们的成长。孩子们纷纷反映家长很忙,能够交流的时机只有在吃饭时,难得过问的也只是学习成绩一类的话题,很少关注他们成长中的烦恼。有的父母早出晚归,孩子甚至几天都很难和他们见面。这也难怪许多表面幸福的孩子内心中潜藏着强烈的“失落感”,从而导致脾气古怪、性格孤僻、举止失常等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。  

    诚然,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,生存压力使得众多家长不得不疲于奔波。可是,在工作与应酬的夹缝里,真得容不下孩子一点点的空间?给孩子创造了优良的生存环境,就能够保证孩子幸福的成长?我想,所有爱孩子的家长,应该理解他们对亲情的渴望。至少在周末,我们可以抽点时间,听听他们的心声,体会他们的感受,让那些“失落”的孩子感觉到在家长的心中,自己永远是最重的。  
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